企業在全球暖化壓力下,如何有效辨識並管理Scope 1(第一範疇)的主要溫室氣體(GHG)排放來源,是邁向永續經營的重要課題。本文將深入探討從固定設備、車輛到化學反應這三大領域,企業該如何辨識其主要排放來源並進行具體管理,以實現減碳目標。
一、界定Scope 1排放範疇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Scope 1。根據國際公認的《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Scope 1指的是企業在其直接控制下產生的所有直接溫室氣體排放,例如燃燒化石燃料、工業製程中的化學反應以及自有車輛運輸活動等。這些活動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碳足跡,因此準確界定範疇是後續管理工作的基礎。
二、收集相關數據
要有效管理Scope 1,必須先掌握全面且準確的數據。以下為各主要來源需蒐集的關鍵資訊:
(一)固定設備
例如工廠內的大型鍋爐、火爐和暖通空調系統。在這些設備運作時,大多依賴於天然氣或煤炭等高碳密度能源。因此,需要記錄每種燃料的消耗量以及設備運作時間,以便後續進行精準計算。例如,一家鋼鐵廠可以透過監測每日天然氣使用量來估算其二氧化碳當量(CO2e)。
(二)車輛
許多公司擁有自己的物流或業務用車隊,而這些車輛在日常運作中會消耗大量汽油或柴油,同樣成為重要的GHG貢獻者之一。蒐集資料時,可記錄每台車輛每日行駛里程及油耗情況。例如,在香港政府推動淘汰舊柴油商業車政策中,不僅提供補助,也要求更換為低污染的新型交通工具,有效減少了城市中的空污問題。
(三)化學反應
某些特定產業,如水泥、生物科技或石油精煉,在製造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甚至更高效能溫室氣體(如氟利昂)。對於這類「無形」污染源,可採取技術革新方式,如捕捉與封存技術(CCS),以達到減排行動目標。例如,一家LED製造公司成功辨識出PFCs為主要污染源之一,其佔總溫室氣體約94%,最終透過改良製程顯著降低了此類高潛勢溫室氣體的排放比例。
三、使用排放因子進行計算
當我們已經掌握了各項活動中的能源消耗量後,就可以利用《GHG Protocol》提供的一系列工具與公式來計算具體的溫室氣體總量。例如,每單位天然氣消耗對應多少公斤二氧化碳當量(CO2e),或者每公升汽油燃燒所釋出的甲烷含量是多少。在台灣,也可以參考環保署提供之本地適用係數,以提高結果準確性。另外,有條件的大型企業甚至可開發專屬軟件來整合這些複雜計算流程,提高效率並降低人工操作風險。
四、建立排放清冊或報告書
完成上述步驟後,一份完整且透明度高的「溫室氣體清冊」就成形了。該清冊不僅記錄了各項活動對環境造成影響,更是未來制定減排行動方案的重要依據。同時建議將所有操作程序文件化,例如如何測量、核實及更新資料,以便於內部稽核和外部審核。此外,在台灣法規框架下,《事業單位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要求企業需提交年度報告,此舉不僅符合法律義務,也有助於吸引重視ESG投資理念的新興資金流入。
五、實施減排行動方案
接下來,根據盤查結果制定相應措施以降低Scope 1 排放。以下為三大方向建議:
(一)固定設備優化
改用低碳替代能源如生質能;安裝節能裝置,例如熱回收系統,用以提升能源效率。例如,一家鋼鐵廠透過天然氣監測降低CO2 排放,不僅成功節省成本,也改善了整個生產鏈。
(二)車輛管理策略
推廣電動車轉型;優化物流路線規劃以縮短里程。例如瑞士佳能公司透過節能駕駛訓練,不僅成功降低了油耗,也顯著改善了員工安全紀律問題。
(三)技術革新
對涉及高污染製程引入捕捉封存技術(CCS)。例如TFT-LCD工廠藉由尾氣處理技術,不但有效處理NF3 和SF6 等高潛勢溫室氣體,更提升整個生產效益,使得產品競爭力大幅提高!
六、案例分析與實務分享
最後,我們來看三個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一)瑞士佳能公司的節能駕駛訓練讓他們不僅削減20%的平均油耗,更顯著降低事故率至歷史最低點。
(二)德國水資源公司的長期訓練計畫幫助他們削減30% 的能源成本,同時增強團隊合作能力,使組織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
(三)台灣企業案例
例如某電子製造公司在遵循台灣法規要求下,成功建立溫室氣體清冊並實施減排行動,透過能源管理系統減少了15%的總能源消耗,成為台灣企業永續發展的典範。
結論
透過界定範疇、收集數據、計算排放、建立清冊以及實施減排行動,企業可以有效管理Scope 1排放並邁向永續發展。同時,從國際與本地案例中學習最佳實踐,能幫助企業更快地實現減碳目標,為全球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