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積極推動離岸風電和地熱能源的發展。然而,這兩大綠能項目面臨著各自獨特的技術挑戰,同時也需要政府制定有效政策以加速落地。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在這兩個領域中的主要障礙,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一、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的技術挑戰與解決策略
離岸風電作為台灣再生能源的重要一環,其發展過程中面臨多重技術挑戰。
首先是資源供應困難。由於離岸風電需要大量專業設備和人力,而全球市場對相關資源需求激增,使得供應鏈緊張。在此情況下,台灣需透過培育本土人才並吸引外部專家合作來緩解短缺問題。同時,推動產業鏈國產化,例如鼓勵本土企業參與製造葉片、塔架等零組件,既能降低對外依賴,也有助於創造就業機會。此外,加強港口設施規劃,如選擇適合運維的碼頭並確保穩定船隊,是未來不可忽視的一環。
其次是成本與融資壓力。離岸風電建設成本極高,包括海上基礎設施、輸配電系統等。此外,由於國際市場對船隻和安裝服務需求增加,也導致價格上升。例如,目前競標專案預估價格已提高到每度5.5至6元新臺幣,大幅超出工業用戶承受範圍。為此,政府可考慮提供低息貸款或稅收優惠,以減輕企業負擔。同時,引入更多投資者參與,例如目前國發基金聯合官股銀行提供融資支持,有效緩解了部分財務壓力。
最後是環境保護議題。颱風頻繁、海浪強勁等自然條件對離岸風場構成威脅。同時,開發過程可能影響海洋生態,例如漁業活動受到干擾。因此,在規劃階段需進行全面環評,並採取減少生態影響的措施,如設置人工魚礁以補償漁業損失。此外,可借鑑歐洲經驗,在施工期間採用更友善生態的方法,以確保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兼顧。
二、地熱能源開發的技術瓶頸與政策需求
相比之下,地熱能源雖然具備穩定性強、不受天候限制等優勢,但其開發仍存在不少瓶頸。
首先是技術成本高昂問題。深層鑽探需要先進設備和專業知識,而初期投資回報周期長,使得許多企業望而卻步。例如,美國Fervo Energy公司通過EGS(增強型地熱系統)實現了突破性進展,其利用人工裂縫提高能量提取效率的方法值得借鑑。同樣重要的是CLGS(閉式循環系統),該技術避免地下水污染且更具永續性。為降低門檻,可考慮引入公私合營模式,共享財務負擔,同時透過政府提供研發補助提升企業參與意願。
其次是環境協調問題。在部分潛在地熱區域涉及原住民保留地或文化遺址,因此開發商需建立共識機制。例如,可以通過舉辦社區會議或提供利益共享計畫,以獲得地方支持,同時尊重當地文化與生態環境。此外,需要完善相關法規框架,例如簡化土地使用審批流程,以縮短項目啟動時間並促進透明度。宜蘭仁澤地熱廠便是一個成功案例,其在地方共識建立方面具有示範作用。
第三則是政策支持不足。目前政府對地熱開發提供的補助有限,而該產業又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因此,有必要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獎勵措施,例如提高每度電收購價格或提供鑽探失敗保險,以鼓勵民間參與。同時,加強跨部門合作以整合不同單位間的信息流通,也是提升執行效率的重要方向。
三、政府政策如何推動綠能落地加速進程
要克服上述挑戰並實現綠能目標,政府扮演著關鍵角色。目前台灣設定了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達到20%的目標,其中包括15GW以上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然而,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更多細緻且務實的執行方案。
首先,在離岸風電方面,可借鑑北海成功案例,加快工程船建置計畫以及運維能力提升。一方面可以降低對外依賴性;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創造就業機會。例如,可鼓勵本土企業參與製造葉片、塔架等零組件,同時提升整體競爭力。此外,加速浮動式平台測試,如Hywind浮動式平台所展示出的抗惡劣天氣能力,也值得深入研究應用。
其次,在地熱領域,由於EGS和CLGS等新興技術逐漸成熟,政府可考慮投入更多研發經費,加速相關技術商用化。同時,也應針對地方居民疑慮提出明確回應,例如透過教育宣傳活動讓公眾了解地熱開採不會破壞地下水質或造成其他重大影響,以消除誤解並增加接受度。
四、結論
要讓綠能真正落實於台灣,不僅需要克服現存種種障礙,更需制定清晰且具操作性的行動計畫。例如,在短期內聚焦於改善融資渠道和法規框架,中期內完成關鍵基礎設施建置,以及長期內持續投入研發以保持競爭優勢。透過這些具體步驟,台灣將能在全球綠能競賽中佔據一席之地,共同打造永續且繁榮的新世代能源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