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第9項目標特別強調「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化,加速創新」。這些要素不僅是實現經濟繁榮的重要支柱,更是推動全球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全球案例和台灣實踐來實現這些目標,同時深入剖析面臨的挑戰及可能解決之道。
韌性基礎建設:經濟穩定與民生安全的支柱
基礎建設是所有經濟活動的重要根基。然而,在全球範圍內,不均衡和資金短缺仍然是主要挑戰。例如,在許多開發中國家,高品質且具韌性的交通網絡或能源系統無法全面覆蓋,導致物流效率低下並影響民眾福祉。此外,自然災害頻繁地區更需要強化抗災能力,以減少對當地居民生活和經濟運作的不利影響。
泰國暹羅水泥公司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成功案例。他們通過投資環保友好的產品並主動參與「淨零燃燒」氣候倡議,不僅提升了自身競爭力,也幫助當地農民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替代燃料,有效降低碳排放。同樣,英國政府推出的綠色工業革命計畫,包括海上風電場和氫能城鎮等專案,不僅吸引私營部門投資,也帶來25萬個高技能就業機會。在台灣,「永續運輸」政策著眼於打造對環境友善且具韌性的交通系統,同時提升偏鄉居民及弱勢族群使用公共運輸工具的便利性,成為其他國家的參考典範。
包容且永續的工業化:就業與經濟成長的雙贏策略
工業化是帶動就業率提升和GDP增長的重要引擎,但其過程中往往面臨包容性不足以及永續性欠佳等問題。例如,小型企業因融資困難而無法順利參與市場,而勞工權益保障不足則可能加劇貧富差距。在最低度開發國家中,這些問題尤為突出,需要特別關注。
肯尼亞推出的一款移動支付應用M-PESA便是一個典範,其通過英國政府提供資金支持,使得金融服務普及率從2006年的不到30%迅速提升至2019年的90%。此舉不僅促進了當地小型商戶融入市場,也有效縮小了貧富差距。同時,歐盟連接歐洲基金(CEF)計畫也為交通、能源等領域提供大量支持,以促進相關產業向綠色轉型邁進。在台灣,「智慧製造」政策已協助數千家企業升級設備並採用數位工具,例如翔新企業透過學界合作優化生產流程,大幅提高生產效率並降低成本,成為包容性工業化的一大亮點。
創新驅動未來:科技研發與環保技術的突破
科學研究和技術革新是推動社會前行的重要力量。然而,在許多開發中國家,由於科研投入不足以及技術能力薄弱,其在能源效率提升或清潔技術應用方面仍有很大改進空間。因此,加強科學研究和工業技術能力已成為各界共識之一。
日本在氫燃料電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而韓國憑藉ICT(資訊通信技術)優勢成為全球數位轉型領導者之一。此外,中國深圳市高度重視5G新基建工作,以此帶動數位轉型及相關產業升級。同樣,台灣也積極推行「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聚焦節能、儲能及系統整合等四大主軸,希望以此引領能源轉型並促進相關產業升級。同時,台灣可考慮建立跨部門合作平台以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提高整體效益,並吸取日本與韓國的經驗,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結合。
社會創新與企業責任:解決社會問題的新模式
在傳統商業模式之外,「雙重底線」策略逐漸受到廣泛認同,即追求財務回報同時兼顧正面社會影響。例如,在台灣,一些初創公司專注於利用廢棄物製作再生產品,不僅改善了弱勢群體生活條件,也成功吸引年輕世代消費者青睞。此外,此類模式還直接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產生貢獻,例如減少貧窮、促進負責任消費等。未來,台灣應鼓勵更多企業採取此類創新模式,並提供政策支持,如稅收優惠或資金補助,以激勵更多企業參與社會創新。
台灣的5+2產業創新計畫:本地經濟增長的核心動能
為了迎接全球挑戰並抓住機遇,台灣政府推出了「5+2產業創新計畫」,涵蓋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等七大領域。此計畫不僅強調循環經濟的概念,還希望通過資源再利用降低浪費。「亞洲矽谷」專案則旨在打造物聯網生態系統,使台灣成為區域內數位轉型的重要樞紐。
然而,該計畫在執行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例如人才短缺、法規限制及綠能科技發展緩慢等問題。根據經濟部的數據顯示,台灣在相關領域的人才缺口每年達到數千人,這對計畫的推進構成了重大挑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應加強教育與職業培訓,吸引國際專業人才,並完善相關法規以促進創新。此外,應強化與國際組織的合作,例如參考歐盟的綠色基金模式,為本地產業提供更多資金支持,推動計畫的全面落實。
整合創新與基建,實現永續發展並提出具體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要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我們必須全面整合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高品質且具韌性的基建能保障經濟穩定與民生安全;另一方面,科技創新與政策支持則提供了未來增長的新動能。同時,企業需肩負社會責任,推動社會創新,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未來,台灣應加強國際合作,學習全球成功案例,並結合本地需求制定具體政策,例如完善法規以吸引更多外資、加強教育與培訓以填補人才缺口,並推動更多跨部門協作平台。透過這些努力,台灣將能在全球永續發展進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並為下一代創造更加繁榮、公平且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