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遷和企業社會責任日益受到重視的大背景下,台灣也積極推動企業透明地揭露其永續發展相關資訊。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台灣企業在編制永續報告時需要遵循的法規與實踐準則,並探討背後可能面臨的挑戰與未來趨勢。
台灣永續報告的法規框架
首先,我們來看台灣針對企業編制永續報告所制定的重要法規框架。2022年金管會推出「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企業分階段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並取得確信。同時,2023年發布了IFRS S1和S2兩項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 S1主要提供揭露所有可能影響公司前景的永續風險和機會的方法,而IFRS S2聚焦於氣候相關議題,例如碳排放量披露和減排計畫等。
自2025年起,所有上市櫃公司必須每年完成並申報中文版本的永續報告書。這些政策不僅是政府監督的一部分,更為投資人提供評估企業長期價值創造能力的重要依據。例如,一家大型電子公司已開始依據IFRS S2披露其碳排放數據,並制定了未來五年的減排目標,吸引了更多關注永續投資的國際資金。
產業別揭露要求與新增規範
不同產業面臨不同程度的信息披露壓力。例如食品、化工以及金融保險等高風險行業被強制要求披露特定指標,而新興行業如科技或電商領域,也需依照各自領域加強揭露內容。例如食品業可能需要揭露供應鏈碳排放數據,而金融業則需披露綠色投資比例。
然而,這些新增規範也給許多中小型企業帶來了額外成本負擔,需要更多支持政策來協助落實。例如,一家食品加工企業表示,其為符合揭露要求,需額外聘請專業顧問進行供應鏈碳排放盤查,這對中小型企業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挑戰。若能提供補貼或技術支援,將有助於這些企業更順利地達成目標。
永續報導內控流程的重要性
一份合格且具有公信力的永續報告背後,需要有完善的內部控制流程支撐。根據金管會指引,企業需建立八大內控循環,包括從數據收集到最終審核等全過程。同時透過先進的信息系統整合各部門資料,不僅提高效率,也降低人工操作可能帶來的人為錯誤風險。
例如某大型科技公司採用了智能化數據平台,自動匯總各部門碳排放數據並即時生成分析結果,大幅減少了手動操作時間。此外,該公司還利用數據分析工具,預測未來可能的環境風險,進一步提升其永續管理能力。
抽查與驗證機制的設立
為確保提交內容真實可靠,自2023年起,證交所及櫃買中心開始對上市櫃公司的永續報告書進行抽查。他們還提供改善建議,以幫助企業逐步提升信息披露質量。此外,自2024年起,有關部門將抽核確信工作底稿,以檢視執行程序是否符合既定標準。
然而,在執行過程中,一些中小型公司反映因缺乏專業知識而感到壓力,因此需要更多教育培訓資源來支持這一轉型。例如,有企業指出,如果能提供免費線上課程或專家諮詢服務,將有助於提升其遵從能力。
國際接軌與ISSB準則推動策略
台灣正積極融入國際標準體系,例如成立專門負責推動ISSB(國際可持續發展標準委員會)相關工作的委員會。這些舉措將幫助本土企業更順利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同時也讓外資看到台灣在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不懈努力。
例如某家電子製造商已採用ISSB準則,在國際投資論壇上展示其綠能轉型成就,但同時也指出初期投入成本高昂是主要挑戰之一。該公司表示雖然初期投入巨大,但長期來看這些努力將為其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
永續報告書編製程序概述
從權責單位分工到最終公告,每個步驟都有清晰界定。例如由專屬部門負責初步草擬,再經由多層級審核後提交主管機構。同時為提升透明度,公司還需公開其審核過程和使用方法,以增強外界對其可信度認可。
此外,有些先進公司甚至邀請第三方觀察員參加審核過程,以增加公正性。例如某家金融機構在編製報告時邀請了國際知名審核機構全程參與,確保其內容符合最高標準。
驗證與第三方確信的重要性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多數國際認可指引都建議採用第三方獨立驗證方式來提高數據可靠性。一些領先公司已開始結合AI技術,如利用人工智慧工具分析碳排放數據,再由專家團隊進一步確認結果。不僅減少偏差,也讓整體流程更加高效且可信。
例如某家大型製造企業採用AI技術進行碳排放數據分析並結合第三方審核,大幅提升了整體可信度。
未來趨勢與台灣的區域領先策略
展望未來,全球永續發展的趨勢將更加強調數據透明化與標準化。台灣若能進一步完善其永續報告制度,並推動更多企業採用國際標準,將有機會在亞洲區域內成為ESG表現的領先典範。
例如,台灣可以借鑑歐盟的永續發展政策,設立更多專業培訓計劃,並提供資金補助以鼓勵中小型企業參與。此外,推動區域合作,例如與東南亞國家分享永續發展經驗,也能進一步鞏固台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結論
總結而言,台灣在推動企業透明化方面已建立完善框架,但仍有許多細節值得深究,例如如何平衡政策需求和執行情況間矛盾。在未來,透過更多教育培訓、補貼計劃及區域合作,台灣不僅能提高整體遵從率,也能在全球永續發展浪潮中占據重要地位,成為亞洲區域內的ESG表現卓越典範。